鸭大舌病(又称鸭长舌综合征)是一种近年来在肉鸭养殖中高发的疾病,以鸭喙短缩、舌头外露僵硬、运动障碍和骨骼脆弱为主要特征,对养殖业造成显著经济损失。
1. 病原与病因
鸭大舌病由鸭细小病毒引起。
诱发因素:
饲养密度过高、应激(温差、卫生条件差)、饲料中杂粕(如菜籽粕、棉籽粕)未脱毒、种鸭基因缺陷等均可加剧病情。
2. 临床症状
典型特征:
喙与舌异常:上下喙短缩,舌头外露、僵硬无法收回,影响采食和饮水。
-运动障碍:雏鸭(3-14日龄)表现为八字脚、跛行、翻滚,后期(21-28日龄)出现瘫痪、侧卧。
其他症状:腹泻、羽毛脏乱、流泪、生长迟缓(体重仅为正常鸭的1/3-1/2),屠宰时易断翅断腿。
解剖特征:
喙部质地正常但缩短,舌肌钙化增生,骨质脆弱;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,偶见肝脏肿大或肠道黏膜增厚。
4. 防控措施
预防为主
1. 生物安全:
- 严格消毒(聚维酮碘、过氧化氢),淘汰病鸭并清理环境。
- 避免从疫区引种,控制饲养密度(降低5%-10%)。
2. 营养管理:
- 补充多维、矿物质(尤其是钙、锰)、添加促进消化。
- 避免使用未脱毒的杂粕,选择优质全价饲料,添加脱霉剂
3. 免疫与抗体:
- 1-3日龄雏鸭注射鸭肝大舌抗体(0.5-1ml/只),严重地区7日龄加强免疫。
- 补充电解质、维生素,维持水盐平衡。